2006年7月1日 星期六

創意人素描 老東西裡找新創意

/ 經濟日報 鄭秋霜

本文載自經濟日報 2006.7.1

大可意念設計公司裡,謝榮雅打開他的宏碁平板電腦,透過滑鼠及Sketch Book軟體,不到五秒鐘,熟練地畫出一個MP3的造型。覺得粉紅色不夠酷,滑鼠輕輕一點軟體上的調色盤,換上橘色或冷光色系,立刻有不一樣的感覺。
「每天不管再忙,我都會保留一點時間,做自己喜歡的創作,平均一天至少都會有五個sketch作品出手,多則二、三十個。」



這些隨手畫下的創意,不見得立刻都會實現,多半會被他放進他的「創意百寶箱」,這個箱裡藏著好幾百張創意構圖,都是他隨時想到的靈感累積。

謝榮雅坦言,為客戶提供設計服務,時常得與客戶的條件、技術的限制拉鋸,創意很難百分之百實現;「但我有更多情感想宣洩,因此我把創意畫出來,等待實現時機的到來。」他現在最期待就是有想設計家具或燈具的客戶找上門,因為他的百寶箱裡就有現成的創意。

做為一個勇奪國際三大設計大賽首獎的得獎高手,謝榮雅的創意來自何處?如何設計出受到國際肯定的作品?秘訣就在謝榮雅的用心生活哲學,及他從老東西找新創意的本領。

他說:「火車上半個小時,有人可以對所有人事物都視而不見,有人可以寫一首詩;差異在於,你有沒有尋求你的感動,時時落實在生活裡,不斷累積能量。設計也是一樣。」

「創意絕對是可以被培養的,因為創新是個習慣。」他認為,創新是內心想改變,創意是情感的宣洩,「硬ㄍㄧㄥ是沒有辦法的,你要去尋找你的感動,或許是去看雲門舞集,或許是談一場戀愛。」

謝榮雅和一般人比較不一樣的生活經驗是,他生長於長老教會牧師家庭,從小跟著牧師父親的工作到處遷移,「光是國小就唸過三所」,童年豐富的生活衝擊,加上長老教會傳統對本土文化的關心,不知不覺都成了創意的養分,也讓謝榮雅對台灣的老東西有非常深的感情。

20多歲在台北工作時,他的假日幾乎都在光華商場的舊貨店度過,當時月薪才2萬多元的他,卻曾花了薪水的十分之一,從競爭對手手中搶下一幅有老框的老照片。

更有意思的是,謝榮雅曾經循著老照片,找到照片中的古地名;拜網路發達所賜,他還把收藏的日據時代的股票、單據上的人名輸入Google,發現其中不少人都是文獻上有記載的名人。

他在蒐藏裡找到許多驚喜,像是一張明治33年的台灣人的收據,表面上看來沒什麼,往燈下一擺,清清楚楚從紙裡透出一朵浮水印,讓人驚嘆當時紙張技藝的精巧。

「要談國際化,要先本土化,這對我而言,一點都不衝突。」做為一個受到國際大賽肯定的台灣設計師,謝榮雅拋出一個問題:「如果你連周圍都不關心,如何能將心比心,體會不同文化的人的需要?」或許,這正是台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最需要的自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