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時報 秦雅蘭
本文載自自由時報 2006.11.20
過去曾有些外國電影,以特寫產品上「Made in Taiwan」的小字橋段,來幽自己和台灣一默,長久代工背景雖然創造驚人的經濟奇蹟,顯然避免不了的副作用,則是隨之而來的品牌揶揄。幸好這種標籤僅只停留在古早時代,除了講究量多質精的產品本色,「設計」魔力開始慢慢發酵,直線竄升的國際設計獎項得獎數字,讓橫跨三大洋、五大洲的國際眼光,不得不在這個亞熱帶小島嶼上停駐。
是的,台灣已經改變。
■2006年德國iF Design Award:獲獎件數共689件,金獎50件,其中台灣獲得68件(設計金獎2件),為地主國外全球第二贏家。
■2006年德國Reddot Award:獲獎件數共485件,best of the best獎36件,其中台灣獲得33件(best of the best獎1件)
■2006年美國IDEA Award:獲獎件數共108件,金獎27件,其中台灣獲得金獎1件
■2006年日本G-Mark Award:獲獎件數共1,034件,其中台灣獲得38件
認識4大國際工業設計獎
德國 iF Design Award(www.ifdesign.de)
主辦單位:Industrial Forum DesignHanover Germany IF
iF為德國工業論壇設計(Industrie ForumDesign)簡稱,具有「設計界奧斯卡」之稱。源自1953年,主要用意為鼓勵具設計創意的新產品,評選標準的關鍵著重於該作品是否能點出工業設計未來趨勢。參賽作品必須是3年內將上市、量產的商業產品,得獎可參加隔年三月展覽,與德國CeBIT大產同步展出,並被收錄於iF年鑑中,成為具國際話題焦點。
日本G-mark Award(www.g-mark.org)
主辦單位:JIDPO(Japan Industrial Design Promotion Organization)
始於1957年,為日本最高產品設計類獎項,現由日本工業設計推廣組織主辦。為鼓勵消費者購買具優良設計之商品,並提升工設水準與生活品質所設立,評選項目包括個人、家用、工作、公共用品,除針對作品本身評鑑外,更對產品公司自管理開發等一系列生產能力作整體評估。
美國IDEA Award(www.idsa.org)
主辦單位: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美國工業設計協會(IDSA)
IDEA為(The Industrial Design Excellence Awards)傑出工業設計獎,跳脫品牌,以設計作品是否真正提升使用者生活品質與經濟品質為考量,包括設計創意、產品美觀、功能對使用者幫助、對企業助益與環保概念等項目,成立於1980年,目前已開放給全球各地學生與設計師參加評選。
德國Reddot Award(www.red-dot.org)
主辦單位:Design Zentrum Nordrhein Westfalen
主辦單位Design Zentrum Nordrhein Westfalen為歐洲最具聲望的設計協會,源自1955年,迄今已有51年歷史,此獎項以「工業設計」領域為評選重點,著重作品的創意、功能、美感、人性化、環保與市場性等項目,得獎作品將展示於德國紅點設計博物館(Red Dot Design Museum)。
設計就是解決人的問題
謝榮雅:
大可意念傳達有限公司設計總監
「得獎只是一個起點」,設計總監謝榮雅認為,獎座雖然是肯定,但不等同於已經真正深入設計核心,過去提到設計大多想起北歐、德國,現在「台灣」則慢慢成為選項之一,但這只是張入場券。
獎座數量並不完全和文化內涵、設計環境成正比,它是種由外而內的肯定,重點還是必須回歸作品與設計本身,產業應該給予設計更大空間,而非僅止於外型,讓設計受制於功能、成本與生產限制。
提到設計,謝榮雅說:「設計就是解決人的問題」,用聰明的創意來縮短原本必須迂迴奔走的路程。當然更新的造型、材質和視覺效果也是設計元素之一,例如大可意念在開發新材質方面也投入不少心血,成立材質實驗室拓寬用料的廣度與可能性。然而,在經驗與涵養不斷累積之下,謝榮雅認為,現在該是返回「見山是山」的時候,由內而外的創意開發,用創意巧妙解決人的問題,才是設計的最終價值,也是能夠真正將台灣內涵繼續向上提升的唯一途徑。
有限制才有挑戰空間
吳文明:
BenQ台北數位時尚設計中心通訊產品首席設計師
從產業界而言,台灣以代工為主要服務項目,著重在成本導向而非增加產品價值的代工服務型態,所以設計領域有了先天的範圍限制,不過目前從數位產品生產設計上,可看出台灣創意產業已經有越來越受重視的趨勢,吳文明表示,功能過去總是凌駕於設計之上,手機、電腦能夠發揮設計空間很小,因為消費者在購買3C產品時,最主要的考量仍是跑多快、價格多少。現在則有所變化,設計受到的關注日益明顯。一方面由於技術、功能穩定漸趨成熟、差異性不大,另外,手機還代表了個人品味、風格展現。
雖然3C產品相較於其他領域,設計師能夠發揮的空間還是較受限,無法過於天馬行空,例如一把椅子若硬要塑造成誇張的奇怪形狀,還是可以輕易達到「舒適乘坐」的效果,不過PDA可就不是那麼一回事。對於數位商品的限制,吳文明自信地說「所謂的限制,也可以是種精彩的挑戰。」目前台灣在眾多獲得國際獎項肯定的作品中,大部分集中在3C領域,這也充分顯示出目前台灣正從侷限的領域中尋找新作法、新思維,他並表示,正視產業最根本的特性與問題,並且接受挑戰,才能充分創造差異性與價值,與國際接軌則是正在邁出的一大突破。
台灣,充滿活力
韋慕傑:
ASUS研發總部設計部門課長
因為一封求才Email,讓德籍韋慕傑飛來台灣,「當時我結束了在華碩面試,一個人從台北車站走到中正紀念堂,坐在國家音樂廳的階梯上沈思,連一句中文都聽不懂,也不認識任何一個眼前黑頭髮的年輕人,有點想家。」不過,也就在當天晚上,他決定接受這個挑戰,隻身來台,而這一待就是5年。
韋慕傑過去小從吹風機大到焊槍等產品都有接觸,目前則專注在電腦周邊的數位商品上,「我們在設計上有很大的空間,連辦公室的桌椅都可以由設計部門自己設計。每個年度的設計概念都由整個設計團隊一起發想決定,然後再根據這個概念,進行整年度的系列產品設計工作。」而關於台式、德式設計與企業作風有何不同?韋慕傑說,德國人很習慣有條理、有計畫地完成分內工作,例如一個設計案循規蹈矩地經過討論、付諸實行後,便會依照最有效率的方式執行,得到成果。在台灣則不然,大家總是不斷提出新的想法、腦力激盪,並且立刻開始行動,最後雖然不一定每個創意都有實現可能,但永遠保持在備戰狀態,充滿活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