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

《臺北畫刊》設計臺北好生活

工業設計大師謝榮雅從設計角度探索臺北



臺北畫刊 2013-01-18 第540期
文/廖雅琴.攝影/王能佑 

設計,如今已是一門顯學,代表一種更貼近人心的生活風格。醞釀著城裡各角落的設計能量,讓生活過得越來越好,這是許多設計者的自許使命,目前獲得92座國際大獎、包括國際最具指標與權威的四大工業設計獎的德國紅點red dot、iF、美國 IDEA 、日本G-mark的臺灣設計師謝榮雅也不例外,「設計要跟著人改變,帶來美好的生活體驗。」他說。     

提到謝榮雅,多數人會將他與科技聯想在一起,但事實上他特別喜歡舊東西。民國七十年代末,他來臺北工作,幾乎每個週末都會前往光華商場和中華商場閒逛,在舊書攤及玉石古董攤尋寶,蒐集了許多日治時期的古物,像是昭和年代的地圖等。他說,特別喜歡老東西的原因是,那是代表回不去的歷史。

設計滿足人們的想望  

與歷史對照的則是現在與未來。對謝榮雅而言,科技可以改變生活型態,甚至改變城市風貌,而身為工業設計師的他,正是促使改變發生的重要推手。他說,工業設計的最初目的主要是服務資本家,讓產品能夠被單一、大量及低成本的生產,當時並沒有考慮美學的層面,對於消費者的使用感受也未予重視。  

演變至今,工業設計要和每一位消費者站在一起,要能滿足人性,讓設計不只是生產人們「需要」的東西,更應該專注開發人們「想要」的東西。謝榮雅以自行車為例,當初的發明設計只是單純的代步工具,定位為交通工具,沒有風格可言。但現在自行車的角色可能是一個人的運動器材或是收藏的玩具,然後擁有各種形式,淑女車、休閒車、登山車等,以滿足人們不同的想望。又例如,很多時候,人們戴眼鏡已經不純粹是為了矯正視力,戴手表不再是為了看時間,而是一種個人風格與美感的自我呈現。   


圖片出處:臺北畫刊
除了產品設計之外,謝榮雅也全面關注「消費者旅程」,致力於設計服務工作。近來他擔任大同公司品牌總顧問,帶領奇想創造團隊協助大同公司進行品牌改造工程,改造大同3C賣店原有的外貌及內部動線,針對店員的專業、態度、服務流程進行培訓與要求,還重新設計了「顧客資料卡」,積極創造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無縫體驗,讓大同品牌蛻變新生。

與「設計」同樣熱門、深受公私部門重視的另一語彙則是「文創」。謝榮雅說,臺灣這幾年一直在提倡文創,政府和民間也不斷投入文創,但文創卻被做得很小。講到文創,好像就是人們在市集裡面可以買到一些馬克杯、胡椒罐或T-SHIRT,不痛不癢,多一個還是少一個都無所謂。因此他期許要做「大」文創,用設計的方法進行跨域整合,直接貢獻在產業經濟上。他以韓國的文創事業為例,結合了國家行銷的力量,將戲劇、產業、觀光與美食等整合後,強勢地進入不同文化社群的腦海,這是文創做大後可以有的想像與面貌。 

設計著力於日常點滴  


圖片出處:臺北畫刊
身為申辦「2016世界設計之都」諮詢會議委員,謝榮雅認為臺北應該致力於發掘生活點滴中的不足之處,並運用設計改善它。他說,與其拼命尋找臺北「既有的好」,不如誠實地面對現在城市需要改善的問題,並且透過設計的手段讓它變好,這樣更能呈現設計能量介入後的對比張力。  

「世界設計之都比的不是誰的硬體建設好,而是在於設計的力量能夠發揮什麼角色。」謝榮雅說,以市民為主體來考量食衣住行的服務歷程系統才是重點,他提出「一日市民旅程」的概念,鼓勵大家假想一個市民從早上上班到晚上下班,搭乘了公車或捷運,對臺北市的體驗會是什麼?會遇到什麼問題?週末帶著全家人一起去河濱公園的感受又是什麼?  

他說,臺北市其實還有許多尚待改善的空間及設施,像是推著嬰兒車搭捷運而處處碰壁的不良動線設計、要跨過快速道路再翻過河堤才能到達的河濱公園,這些都是需要導入設計的重點。設計師透過由下而上的觀察,透過人們的實際經驗與感受,提出問題的同時也提出解決方式,才是設計的著力之處。 

臺北可以更好 新舊並陳魅力無限  


圖片出處:臺北畫刊
謝榮雅說,臺北市政府有很多作為讓全世界印象深刻,像是已普遍使用於全球的動態小綠人交通號誌。他進一步發想舉例,以紅綠燈而言,除了三種顏色變化外,有沒有其他可能?像是救護車經過時,打上「全面封鎖」四個字?讓紅綠燈不只是紅綠燈,而是一個資訊站,這也許可能成為一個新的亮點。  

另外,謝榮雅眼中的臺北正處於歷史與科技的交會點,人們可以在像是從老菸廠變身而成的松山文創園區,或是由老酒廠改建而成的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等歷史建築裡面,看到最新的科技或展覽。這樣的新舊對照,才能創造出臺北無限魅力。

謝榮雅也鼓勵新銳設計師應多運用自己的專長結合創意,融入更多的真實生活感受,提供全方位的生活解決方案,讓美好生活的想像能夠真正實現,使每個設計都是一種責任的展現。 生活處處有巧思,設計可以讓生活更美好。如同謝榮雅所說,用眼、用心去觀察日常的小細節,以設計從根本開始創新,每個人都可以是生活的設計師。


【全文閱讀】臺北畫刊第540期設計臺北好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