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翰中 | 美感經濟 與 風格社會 的對話
(原文刊載於可口Cocao雜誌 ( 2011/3) )
「創投」與「創作」,在本質上,都具冒險犯難的開創精神,但在光譜上,卻往往被認為是位於左右兩邊的極端,想扮演文創產業商業化的「天使」,但往往被認為是庸俗化的魔鬼。在「創投」與「創作」之間,似乎存在著不少「文創的兩難」,而我們能不能夠有什麼樣的新思維來思考文創產業,到底在「創投」與「創作」間迥異不同的立場背後,能不能有讓產業界與藝文界認可的「共享價值」?
文創的兩難之一,到底該是「文創產業」思維,還是「產業文創」的概念 ? 前者「文創產業」觀點,是現在主流把文化與藝術產業化的論述,後者「產業文創」,想訴求產業的文化創意化,讓文化創意成為每個產業的創新思維,沒有夕陽產業,只有不求創新的產業。
雖然只是詞組的置換與重組,但卻存在很大的差異。「文創產業」的思維,訴求藝文產業化可能限縮藝術創意工作者的可能性,讓設計與創意流於裝飾的功能,而「產業文創」化的期許,則是讓文創能夠扮演策略性位階,讓創作人進入董事會或高階經理團隊,讓企業得以用左右腦思考。思考「文創產業」,何嘗不用「產業文創」的視角,我想不論「創投」或「創作」者,都應該樂見創意人在台灣企業創新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不只是把創作轉印到馬克杯或T恤的藝術家。
之二,文創產業該強調「資本」,還是「人本」 ? 文創「資本」的話題,隨著國發基金與文創創投的成立而成為關鍵話題,然而,更值得討論的是「資本」背後的「人本」議題。因為,文創產業缺乏「資本」,但更需要「人本」,在美學經濟與風格社會變遷後的核心議題,其實是對於創作者的尊重與消費者的感動,成功的文創企業不見得需要大資本,但卻一定需要人本,例如許多以人為本的設計創新顧問,包括Continuum與IDEO等。
另一個有趣的案例則是義大利Alessi還是由家族持有並未上市,而其消費者對於設計創新的感動,是概源自於Alessi對於設計創作者的尊重,才能成就沒有內部設計團隊,卻能夠持續不斷創造出經典的管理奇蹟。在接受McKinsey 訪問時,家族第三代接班人Alberto Alessi認為,如果可以重來,希望Alessi規模更小,他才能夠扮演園丁的角色。
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創投基金紛成立的後文創產業時代,「資本」取得漸趨容易之際,「人本」將成為產業發展的關鍵,唯有尊重「創作」的「人本」思維,才能贏得市場感動,讓創作者願意把經營主導性,轉換成營運或成長所需的「資本」。文創產業的議題核心,不如由「資本」回到「人本」的討論。
之三,文創該由「取道中國放眼全球」,還是「深耕台灣藝文社群」 ? 從「創投」的角度來看,台灣的「創作」可以借中國市場崛起,進而放眼全球文創市場。中國市場可以讓商業計劃(business plan) 看起來更性感些。然而,由「創作」的角度回頭來看台灣的核心競爭力,會是什麼 ? 尤其當資金跨國界流動的同時,市場不在台灣的同時,那麼台灣在全球文創產業可以扮演什麼樣子的位置,什麼是著附在土地上移不走的競爭優勢 ? 根著在土地上無法複製的是支持藝文創作的環境與氛圍,是生活風格形態也是社會價值,這是創意產業故事背後最感人的召喚力量,文創資金可以在一天內完備,文創園區的殼可以一天就完備,文創的人才與支持文化藝術的文化環境與社會風氣,則需要好幾個世代才能複製。
然而,這些辯證中的兩難,在「創投」與「創作」之間,在「文創產業」與「產業文創」之間,在「資本」與「人本」之間,在「取道中國放眼全球」與「深耕台灣藝文社群」之間,看似對立無法並存的思維,其實其間有「共享價值」,如果我們可以把文化藝術與產業經濟同時視為思考產業的兩個核心。
這觀點即競力大師波特(Michael Porter) 於2011年1 月在哈佛商業評論上所提出的「開創共享價值」(Creating Shared Value)。波特在文中試圖重新改造資本主義,一改過去只重視經濟價值的思維,強調連結經濟與社會發展才能造就下一波全球的成長,企業不能只顧於追求經濟發展而置身於渡外,因為社會所面臨的挑戰,也會影響到企業的競爭優勢。波特兼顧社會與產業發展的新策略方思維,正好為文創的兩難提供一個新的思維 ? 在發展社會文化藝術的同時兼顧與產業經濟繁榮,也不正是文創產業推動最早的初衷。
「開創共享價值」文中也特別談到社會企業精神,在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也創造可行永續的商業模式,也值得創意產業發展借鏡,社會企業創投綜合衡量經濟與社會影響力的投資,也值得文創創投借鏡。在評估產值創造的同時,也思考文化社會的影響,在量化計算文創企業投資報酬的同時,也該質化地思考我們是否正在建構一個文創的社會,看短期投資報酬,也該思考長期文化發展。
由「創投」的角度來看,投資文創企業要思考出場策略與投資,但由「創作」來看,投資文化社會並沒有出場時機,因為我們永遠無法抽身逃離一個文創社會的來臨,而這個社會的文化環境,終將會影響到我們的文創產業,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文創資本主義的邏輯。
【延伸閱讀】Creating Shared Value, Michael Port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Feb 20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