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

當塑膠科技 遇上設計大師



/ 本文及圖載自國際商情雜誌 2008.12


塑膠,就像會變魔術一樣,以各種姿態出現在人們生活中。
多年來,透過材質創新、技術精進以及設計巧思,
塑膠產品的風貌千變萬化,甚至已經可以取代金屬,
成為航空製造業的素材,未來發展不容小覷。

成立於1993年的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今(2008)年歡慶15周年,於10月特別舉辦一場「從材質、設計與品牌的整合,談塑膠製品發展新機會」論壇,邀請到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主任丑宛茹教授、大可意念公司總監謝榮雅,以及昆盈企業工商設計部經理/總監李祖楠參與論壇,就塑膠材質、設計與品牌的多元性整合,分享經驗,喚起塑膠業者對設計元素的重視,多元化思考塑膠產業整合發展的未來機會;啟發台灣塑膠產業的創新能力,並提高國際競爭優勢。

人文建築裡的感動設計





/ DECO雜誌 黃保元

本文及圖載自DECO雜誌 2008.12


在全球最具權威的四大設計獎中,大可意念設計總監謝榮雅為得獎最多、也是國際工業設計史來首奪國際四大設計獎中三金獎(iF. Red dot. IDEA.)之設計師,尤其今年再度奪下Reddot雙金獎、IDEA銀獎之紀錄;除了為國際獲得最多國際大獎的華人設計師,更是讓台灣設計朝向國際的推進者,這位讓台灣在國際設計地位改寫歷史的設計師,對於設計有其任重道遠的使命,而其作品靈感發源地~大可意念工作室,則令我們詫異的非屬於一般設計公司的前衛極簡,而是在懷舊的人文建築中,建構起他的感動設計。


企業招待所變身設計工作室
如果說得獎是一種肯定,那大可意念大概是華人地區獲得最多國際肯定的一家設計公司。這個台灣人聽到該豎起耳朵恭聽的設計公司,從謝榮雅個人設計工作室到現在成為數十人編制的設計公司,同時在15年內,變成企業慕名而來的「最會奪獎設計公司」。這樣一個得獎紀錄洋洋灑灑可以列印出好幾頁的公司,對於他的工作室,我們有極大的好奇。

2008年3月16日 星期日

謝榮雅 × 《美之為物》:為美傾心 理所當然




/ 30雜誌 瞿欣怡

本文載自30雜誌 2008.3

30歲那年,改變我的一本書

追求「美」是不是無謂的浪費?這是設計師謝榮雅在創業初期產生的疑惑,直到30歲那年,翻開了《美之為物》,這本書透過實證科學的研究,讓他找到對美的解答。


當一個工業設計師對「美」有了巨大的疑惑,該怎麼辦?謝榮雅從小就熱愛繪畫,退伍後進入宏碁電腦設計部門,後來更自己創業,但他心裡一直有個擔憂︰「人為什麼要追求美?東西夠用就好了,求美,不是無謂的浪費嗎?」

2008年2月16日 星期六

工研院+大可意念 榮獲國際iF設計大獎




/ 工業技術與資訊 張育寧

本文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 2008.2


今年工研院在德國iF設計獎中大放異彩,以顛覆傳統觀念的氣墊秤產品奪下三項大獎,這樣的成績預示工研院和大可意念的結合將是工研院創新的一個重要契機。


2008年1月,在素有工業設計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德國iF 設計競賽中,來自台灣的獲獎團隊裡,出現一個新面孔。強調產品設計不管從功能或外觀,都應回歸設計的最高價值──人性化,iF設計獎的參展作品得獎與否,常被視為未來是否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的重要指標之一。向來以技術領先著稱,卻很少著墨於產品外觀設計或商品化可行性的工研院,今年一舉奪下三個大獎,成為最受矚目的新星之一,不僅讓競賽評審驚豔,也為工研院這幾年致力於轉型的付出,獲得肯定。

2008年2月15日 星期五

結合科技與時尚 台灣研發成果獲國際設計獎



/ 工業技術與資訊雜誌 張彥文

本文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雜誌 2008.2

你可以想像以往用來測量血壓的壓力感測技術,搖身一變成為方便摺疊、且柔軟舒適的嬰兒磅秤嗎?這就是工研院(ITRI)的創新科技結合大可意念設計的研發成果之一;一年來雙方已合作完成20多項創新產品,且榮獲了三項國際iF設計大獎。


工研院院長李鍾熙表示,台灣產業要創造差異化,才能提升附加價值,而差異化可來自產品外觀及包裝的「設計」,也可運用「科技」創造出新的功能與特色。不過純粹就形狀、顏色與設計,加值空間有限,若能加上新科技、新材料,則設計師所能發揮的空間將更寬廣,科技的價值也更能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