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謝榮雅的設計觀察:給新一代設計師的備忘錄

給新一代設計師的備忘錄 

【2012.08.13 經濟日報】

已有30年歷史的『新一代設計展』,設計相關科系的學生們紛紛摩拳擦掌,想藉著這個平台一展長才。只是,有個問題始終在我腦海縈繞著:在歷屆競賽中得到金牌的學生們,至今有多少還被記得?又有多少還在設計產業裡活躍著?  


從事設計近20年以來,我聽過太多產業界對設計師的批評:缺乏設計思考、3D技術不純熟、不懂製造工法、行銷概念和品牌觀念薄弱等,問題癥結究竟在哪裡?追根究柢的結果,我們不難發現:現實台灣產業轉型所重視的解決問題能力和美學感知能力,向來是國內工業設計教育所普遍缺乏的。     

雖然,「技術層面」的思考與技能尚且還可以靠自學或藉由職場磨鍊而成;但總結來說,新一代設計師在就業前的養成階段其實更需要的是下列「觀念態度」的培養:  

一、對整體產業的認知:設計師不能只埋頭在T-shirt、馬克杯等特定商品裡,而是要對整體產業分工有全面的瞭解,進而以此座標自己在設計製造鏈的相對位置以及未來發展方向。

二、對空間區域的認知:細數法國時尚產業、義大利皮革製造、德國汽車工業,無一不是建構起整個國家的品牌特色,因此身為設計師對台灣之於世界總體版圖的品牌利基要有明確定義。  

三、對時間軸線的認知:身處「後現代情境」,要透過敏銳觀察,時時掌握全球經濟局勢嶄新脈動、數位網路崛起等人類生活型態的重大變遷。  

四、對自身條件的認知:回歸到本身的自我認識,來錨定自己在臺灣產業中欲扮演的角色,如in-house(公司內)設計師、soho族,或是學者等等。   

值得慶幸的是,台灣的設計環境仍然有它獨特的優勢存在。比起學校教育所傳授的知識與訓練來說,身處在民主自由社會的氛圍之中,受到多元價值觀的衝擊刺激,這些精彩的生活體驗才是學生們創意靈感的來源。  

舉例來說,我認為最具特色的台灣品牌不在製造業,反而存在於自古以來我們引以為傲的飲食文化裡。諸如屢屢推陳出新的王品集團、人手一盒伴手禮的台中日出鳳梨酥,還有伴隨台灣成長的巷弄老店等等,這些都是國際化視野與多元族群融合的文化,為台灣帶來的蓬勃生命力。   

相對於傳統製造業保守僵化的工程思維,當我看到愈來愈多設計系學生開始致力於微型創業,有著更多對顧客體驗的細緻觀照,那種充沛的能量實在讓人感到開心,而這也是讓我對臺灣設計始終抱持信心的原因。  

然而,針對近來新聞媒體報導國際設計得獎的現象,年輕設計師們應當有所覺知:參展得獎並不是目的,得獎只是起點。畢竟,設計師的舞台應該是商業市場,如何能夠透過設計手法注入感動人心的符號元素,進而奠定品牌價值、滿足銷售獲利的同時,為人類社會打造更美好的未來,才是身為設計師最重要的使命,也才能發揮設計最大的影響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