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謝榮雅的設計觀察:擺脫代工的代工 創造舞台

擺脫代工的代工 創造舞台

 2012.07.23 經濟日報╱謝榮雅】

最近經常有人問我:對於設計產業在政府文創基金中分配到很少的經費,是否有任何不平以及抱怨?我倒是想要反問,這些經費可以為台灣設計產業造就什麼?我認為,台灣的設計需要的不是經費,而是「舞台」。

讓我們來檢視一下「文創六大旗艦計畫」:電視內容、電影、流行音樂、數位內容、設計、工藝,試問這樣的分類架構本身有何創意可言?

要是蘋果當年硬要套進這樣的邏輯裡,還能產出像iPadiPhone這些功能強大、引領潮流的商品嗎?如果設計產業無法跨域連結其它創意領域,只為爭取官方釋出的獎勵與補助,硬將自己縮在毫無彈性的傳統框架裡,這對創意會是多麼大的扼殺!
政府缺乏對文創孕育環境的整體規畫,對一般產業政策往往也獨厚製造業,長期偏頗的結果,除了檯面上幾個耳熟能詳的ACERASUSHTCGiant之外,台灣的國際品牌寥寥可數。而產業界重視研發生產多過觀察人性體驗和感動的習性,讓RD工程師數量遠遠多過設計師。

代工思考的限制加上品牌概念的薄弱,使設計師淪為「代工的代工」,設計產業因而萎縮凋零,長此以往,創作的熱情更是消磨殆盡。

打從我20年前因緣際會進入設計產業以後,就一直極力擺脫這種「代工的代工」的設計服務模式,原因就是有感於政府與產業環境的受限,因此亟欲積極開發創新商業模式以自立。

以我一手建立的奇想創造為例,就是一個積極整合內、外部設計資源的「創意系統」,透過理性檢驗的三大機制:迫切之需求、破壞式創新、可控性技術,以及感性思考的三大考量:魔法般體驗、環境友善性、品牌影響力,我們篩選出具體可開發設計的產品,根據其特性發展出合宜的商業模式,如設計服務、設計創投、自有品牌、標的投資等等,再針對不同產業方向尋找合作目標來操作。

不從客戶既定的產業規格條件出發,而從人類生活需求層面下手,這就是我帶領的設計團隊之所以能夠反守為攻、甚至另闢蹊徑的不二創意法門,也是我們用來定義美好生活的堅持與自負。

誠然,奇想創造的例子不等於台灣設計產業的現況,奇想創造的創新商模究竟能否影響並改變台灣也仍是個未知數。但在外部資源相對貧瘠的狀況下,我只是不斷拋出新議題,希望能逐漸提升台灣產業對品牌的看法。

我深信:只有當累積深厚的材料與技術能力得以跨界整合其它設計能量,再加上系統性的品牌認知和操作,台灣產業的品牌化才會有指日可待的一天。




1 則留言:

  1. 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那解凍板長得超正。

    回覆刪除